图片
图片
作者 :儒风君 · 小西
今年的惊蛰时间为3月5日星期三(农历二月初六)。
惊蛰的到来,意味着春天的正式开始。
此时,春雷轰鸣,气温骤升,雨水增多,天地间阳气如破土春笋般迸发。而天气正乍暖还寒,在冷热交替下,人的身体也容易受到影响。
所以惊蛰时期肝气旺盛易生火,湿气渐重。
在中医看来,惊蛰养生重在祛湿升阳。牢记老祖宗留下的10个养生小习惯,简单又有效,收藏起来一起学习!01早睡早起,养肝气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云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”
春季是推陈出新的季节,人体需顺应阳气升发。此时早睡(不超过亥时23点)可养护肝血,早起(卯时5-7点)能吸收自然界的生机。
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,常熬夜就是在透支肝血。建议设置23点前入睡提醒,晨起披衣在阳台静坐片刻,感受天地苏醒的气息。02晒背10分钟,唤醒一身阳气
在中医看来,背部是人体膀胱经循行区域,多晒背可激发督脉阳气,促进气血运行,驱散体内寒湿。
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已经证实,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,增强免疫力。
每日可在日出后避开正午强光,面向东方站立,放松双臂自然下垂,让后背充分接触阳光,时间不宜过久。
要注意的是,敏感肌肤者可用薄外套遮挡,避免阳光直射。03晨练“慢”动作,疏筋活络
《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。”
春季阳气初升,剧烈运动易耗气,晨练应以舒缓为主。拉伸肩颈、髋关节可疏通经络,预防关节僵硬。
跑步前先做5分钟“猫牛式”伸展,也就是模仿猫咪伸懒腰,再配合八段锦,可以帮助我们调和肝脾之气更顺畅。图片
04吃“绿”色食物,清肝火
《千金方》载:“春宜食苦,增益心气。”
春季肝气旺盛易上火,宜吃苦吃绿。
苦味食物如荠菜、蒲公英等能清热解毒;
绿色蔬菜如菠菜、香椿等富含维生素,可疏肝健脾。
早餐时可以用荠菜煮粥,代替油腻煎炸。平时还可以喝一杯苦菊枸杞茶,既清肝火又养气血。05避免过度“春捂”,防上火
《寿世保元》:“春三月…宜早卧早起,以应发陈之气。”
春季气温多变,所以“春捂”需有度,重点保护头、足、腰,但上半身可适度减衣以防内热积聚。
日常可以采取洋葱式穿衣法:内搭纯棉背心+针织开衫+防风外套,便于根据温差增减衣物。出汗后及时更换,避免空调直吹后颈引发感冒。
此外足部保暖至关重要,可选择加绒袜或使用暖宝宝,防止寒气从脚底侵入。 06保持心情“静”,防肝郁
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思则气结。”
过度的思虑会导致肝气郁结,引发失眠、焦虑。
可以通过冥想来调节呼吸疏通肝经,内关穴按压能舒缓心绪。
每天午休时闭目养神10分钟,睡前顺时针按摩内关穴36圈,感受胸口压力逐渐释放。07户外踏青,增阳气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有云:“仲春之月,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。”
惊蛰时节春雷始鸣,天地间的蛰虫苏醒,草木萌发,此时外出踏青不仅能感受春意盎然,更能通过自然之力调和身心、升发阳气。
踏青的最佳时间为卯时到辰时(5:00-9:00)
此时阳气初升,晨露未晞,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达到全天峰值。避开午后阳光暴晒,可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,同时避免春燥耗气。图片
08喝薏米赤小豆茶,祛湿健脾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薏苡仁,利肠胃,消水肿。”
惊蛰时节,湿气渐重,人体易受湿邪侵扰,表现为身体困倦、食欲不振、大便黏腻等现象。
薏米赤小豆茶被誉为“祛湿健脾的经典组合”,通过利水渗湿、健脾益气,帮助身体排出湿气,恢复脾胃功能,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09晨起梳头百会穴,升发阳气
《养生十六宜》中提到:“发宜常梳。”
梳头时的轻柔动作和头皮触感能刺激神经系统分泌内啡肽,缓解焦虑情绪,提升专注力,为一天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。
每天卯时(清晨5-7点),正是阳气初升、肝胆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刻,用牛角梳从百会穴(头顶正中)向前轻梳200下,可有效刺激督脉与膀胱经,促进头部气血循环,达到醒脑开窍、防脱生发的效果。 10睡前按揉涌泉穴,引火归元
《灵枢·本输》云:“肾出于涌泉,涌泉者,足少阴经之始也。”
涌泉穴作为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点,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,被誉为“生命之泉”。
睡前按揉涌泉穴5分钟至微微发红,再配合艾灸,可引火归元、祛湿安神,尤其适合惊蛰后肝火旺盛、湿气较重的情况。
▽
牢记惊蛰养生三字诀
升阳气:早睡早起晒太阳,适度运动生发活力;
祛湿气:饮食清淡多饮水,艾灸拔罐辅助祛邪;
畅肝气:少生闷气多欢笑,疏肝健脾固根本。
这10个小习惯,既是古人顺应天道的智慧,也是现代人对抗亚健康的良方。
惊蛰过后,春燥渐显,养生贵在持之以恒。
转发这份凝聚千年智慧的养生指南,愿你在万物生长的时节,收获身心的轻盈与活力,迎接崭新的生机!
点个在看,愿你在春雷声中,守住一身清明,换得四季安康!
文末点亮在看,鼓励下儒风君!3秒加星标,儒风大家抢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